云服务器

这就是2020:全球云计算年度话题盘点

2021-02-18 14:25:02 4

每一年都需要捋一下,总结总结,砥砺奋进再出发。2020,这一年,更值得回头看看……

不过,要看懂某一年的云计算发展情况,在全球云观察看来,需要基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再结合本年度的情况,这样的回顾盘点才更有参考意义。

 

COVID-19

COVID-19在2020年对整个云计算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层影响一方面是迫使企业数字化进程加速,也加快了上云步伐。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业务影响,创业业务模式,以云的方式来灵活应对变化。

1. COVID-19新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加速全球企业云化进程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这将是一场马拉松,COVID-19清楚地表明了一件事,工作是你所做的事情,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地点或时间。希望你有足够的灵活性来安全有效地应对这场风暴,不管它持续多久。在很多情况下,大家已经看到远程工作可以提高效率。

在远程办公方面,不仅科技公司广泛推进,同时在金融行业、教育行业等等多个领域都纷纷实行远程办公的模式。如Zoom平台,每天约有1.15亿活跃用户,已经成为2020年在家工作的关键词。

纵观全球所有远程办公、远程视频与远程教育等应用,在这个时期都获得了高速发展,而这些应用纷纷构建在云计算平台或者直接部署在公有云之上。云计算特别是公有云平台带来更多的企业IT弹性与按需采购,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上云可以获得更多灵活的远程部署。从而,这一切,加速了全球企业的云化进程,提升了数字化转型的速度。

 

公有云宕机

在2020年中,据不完全统计:微软商业云服务、Google云、华为云、Adobe Creative Cloud、IBM Cloud、苹果iCloud和亚马逊云AWS共计七个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相继出现故障或宕机情况。

2. 七个公有云厂商相继出现故障或宕机,“世上没有不宕机的云”

公有云服务平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再次对公有云服务带来了考验。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再一次提升了公有云服务的品质。屡败屡战,坚韧不拨,这也是公有云从十年前到今天,逐渐壮大,成为百行百业最强音的发展之道。

这其实对于云服务平台而言,这里指公有云服务,每年都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故障,这些故障有的是人为原因,有的是机器故障,有的是软件bug……等等原因汇总的结果,就是相关云平台上的客户遭殃。或丢失数据,或停止服务,或影响创新。业内人士戏言:“世上没有不宕机的云。”

如果想在这个事情上获得解决办法,业内人士指出,唯有灾备。但是对于一个公有云平台而言,一旦部署完备的灾备,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流程化的演练,就像军事演习一样。这样才可以未雨绸缪,在遭遇问题的时候,得到业务与数据的快速恢复。

然而,即便真的部署了完备的灾备中心与之云服务匹配,这还不够。因为虽然系统和软件可以实现自动化实现更好的智能监测报警之类,可是对于灾备来说,还需要在演练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灾备策略包括自动化的策略与人工监督的策略。

毕竟最终的实现,还是需要人为来确定,特别是针对报警情况,如果人为不做硬件更新、不做bug的优化、不做多副本的快照等等,只是靠日志,不能真正实现所有故障情况下的备份恢复。

可见灾备对于公有云厂商来说,看似简单的靠公有云分布式的架构,异地中心的灾备,或者多副本的保障,但更多的考虑却需要一个全面的策略,包括自动化智能机制和人工监督的科学流程。

 

等级保护

2020年2月23日,微盟集团旗下SaaS业务服务突发故障,宕机时间持续一周左右,基于微盟SaaS业务的小程序宕机,受波及商户线上生意几乎“停摆”。

3. “删库跑路”防不胜防,企业等级保护亟待强制执行

事件起因:微盟研发中心核心运维人员贺某,通过个人虚拟专用网登入公司内网跳板机,对微盟线上生产环境及数据进行了严重的恶意破坏,导致微盟的SaaS业务服务突然宕机,商家后台的所有数据被清零。

官方回应是内部人员的“恶意删库”导致系统崩溃。经过一周左右时间的努力,300万左右商家的数据才被全面找回。微盟表示将拿出 1.5亿元进行损失赔付,其中公司承担1亿元,管理层承担5000万元。

其实,删库事件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018年9月,某快递物流公司某高级工程师在升级系统数据库的时候就一时不慎,将RUSS 数据库顺手给删了,导致了整个顺丰线上发车功能约10小时无法使用,负面影响严重。

2017年1月31日,全球第二大的开源代码托管平台GitLab内部的一位系统管理员,在给数据库做日常维护时,一时不慎运行了数据库目录删除命令,导致300GB数据被删除,Gitlab被迫下线。

2017年9月,广西某大型IT企业为客户进行扩容割接时,误操作将 HSS 设备里面的用户数据格式化删除,导致该运营商近80万用户数据丢失,从而无法通话和上网,波及七八个地市,事故重大。

“rm -rf/*”,别小看这几个英文字母,这是数据库目录删除命令,相当于对系统做“格式化”清理。

云计算行业应该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别惹程序员小心他删库跑路。但大部分都是当个自嘲的笑话来看,没想到的是,删库跑路还每年都会真实发生。就此而言,删库跑路,防不胜防,如何再防?

针对删库跑路的恶性事件而言,所有数据破坏类问题,都可以从事前防御与事后恢复两方面处理。作为专业的数字化护航者,专注数据保护、数据管理、数据运营领域十多年的专业化厂商,精容数安对此也有两点重要的建议。

一是在事前防御上,通常需要加强人员管理和加强系统权限管理。比如加强普法教育、提升员工忠诚度、建立操作权限审批制度。员工在接触核心数据、进行后台操作前,都需要通过审批流程。这样有了系统化的管理流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灾难事件的发生。

二是在事后恢复上,需要建立备份体系。任何核心数据都需要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严格的备份保护,在此基础上,业务系统数据处理权限要和备份数据处理权限分离,防止犯罪分子同时删除业务数据和备份数据。此外,备份数据还可以存放在犯罪分子无法轻易删除的备份空间中,比如采用虚拟磁带库、物理磁带库、光盘库等方式。

然而,不管是删库跑路的恶性事件,还是删库不跑路的误操作。这都给企业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最有效保护企业数据的方式,就是企业等级保护亟待强制执行。

从201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标准,等保2.0将网络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大型互联网站、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物联网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公众服务平台等全部纳入等级保护对象。注重全方位主动防御、安全可信、动态感知和全面审计。

由此,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规定的等级保护标准1.0,已经在2019年底开始升级为等级保护标准2.0。

针对等保2.0的实施,在不同的行业企业中,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环节。虽然等保2.0项目以总体得分来计算最终结果,但是建议重视各类最基础的功能,这些功能的性价比相对会更高。比如:每一级别都有的数据备份与恢复要求,该要求虽然在等保评测中仅为2-3分,但一旦建立备份系统,那么任何前端的数据故障,无论是物理破坏,还是逻辑破坏,几乎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数据恢复,相当于为信息化系统购买了一份全场景的保险,对业务数据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兜底。

为此,针对“删库跑路”防不胜防的情况,业界数据保护与管理厂商纷纷形成了有效的方案来支持帮助企业避免恶性事件发生,防患未然。比如,精容数安为用户提供了专业的数据安全保护方案,全面兼容用户的各类系统数据,从定时备份、实时备份到容灾接管,满足用户信息化系统在等保2.0体系内的不同等级要求。

在完成数据备份作业后,用户的任何数据故障,都可以通过备份系统进行自由、精细、可靠的全自动恢复,确保用户的数据完整。

另外,精容数安也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虚拟磁带库产品,用于保存定时备份数据。虚拟磁带库有独立于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因此无法在操作系统层面直接识别,也就无法从后台直接进行数据删除等破坏性动作。同理,即使病毒感染了操作系统,也无法识别并感染虚拟磁带库,确保了备份数据的安全。

即便等保2.0实施十分重要,然而在2020年依然发生了删库重大安全事件,这说明等级保护标准2.0在企业端的实际实施,还是存在不足。

那么,在2021年,这必然需要企业更多地针对等保2.0在技术和管理的安全通用要求上,进一步加强和落实。

 

私有与公有之争

私有云与公有云之争,已经是多年“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在2020年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4. 私有云与公有云之争愈演愈烈,抢夺行业伙伴资源成为焦点

全球私有云领域一直重兵大厂居多,如IBM、Dell EMC、甲骨文、微软、思科、联想、浪潮、华为、新华三等,全球众多传统企业级IT厂商参与其中。公有云领域以3A领头,亚马逊云AWS、微软Azure、阿里云Alibaba Cloud,同时还有相关众多参与者,公有云厂商对于企业级用户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全球私有云整体市场规模并不小,众多分析机构的数据显示,私有云市场规模与公有云(不包含SaaS的IaaS&PaaS)相比,几乎持平,并且私有云的增长速度也并不慢,年增长率在30%左右。

传统企业级IT厂商所推崇的私有云,更专注于自身硬件思维下的解决方案推广,其目的还是推进服务器、存储阵列、网络产品等偏硬件为核心的销售,当然为了配合私有云与公有云厂商提供的私有云竞争,传统企业级IT厂商也通过生态合作,或者自研方式,构建了对接云的管理软件,并进一步提升云原生的能力。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来自公有云厂商对私有云领域的看重越来越明显,公有云厂商对私有云的提法比如行业云、政务云、专有云等等,在一些标杆性的行业、城市项目、国家项目的私有云建设上,公有云厂商的中标屡见不鲜。其中,在公有云厂商针对私有云项目实施落地上,自然离不开生态合作伙伴的携手与支持。由此,公有云厂商面向私有云领域的发展过程,也同样在行业伙伴资源上与众多传统企业级IT厂商展开了争夺战,可能会因为全面的竞争而持续很多年。

 

云数据库

云数据库的发展,在近三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2020年真的可谓风生水起。

5. 云数据库冲击传统数据库厂商,金融业成为大家首次擦枪走火的首要阵地

对于云数据库的分析,来自这两个专业分析机构的观点和数据很有意思,对比一下:

Gartner的预计到2022年,全球75%的数据库将被部署或迁移到云平台,只有5%的数据库被考虑遣返到内部部署。

MarketsandMarkets预测,全球云数据库和DBaaS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2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248亿美元,在预测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5.7%。

对于云数据库整体市场规模和行业发展趋势而言,分析机构还是非常看好。于此而言,作为云数据库领域的领先开拓者,亚马逊云AWS的数据库创新和落地,带动了全球公有云厂商共同致力于云数据库发展,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整体趋势。云数据库如亚马逊的AWS的DynamoDB、Redshift和Aurora,微软的Azure SQL关系型数据库、Azure Cosmos DB非关系型数据库,阿里云的POLARDB、GDB、AnalyticDB,腾讯云的TDSQL,华为云GaussDB数据库等,公有云的云数据库相对传统数据库而言属于后来者,云计算的新兴力量推动了后来者不断向上发展。

其中在云数据库和DBaaS市场的全球格局层面来看,北美依然占据了先锋模范作用,其云数据库整体市场规模远远大于欧洲和亚太。比如欧洲主要看德国的SAP,而美国的云数据库和DBaaS供应商有Google、Microsoft、AWS、IBM、Oracle、MongoDB、EnterpriseDB、DataStax、TigerGraph、MariaDB、RDX、MemSQL、Redis Labs、Rackspace、Teradata、CenturyLink、Neo4j等接近20家。当然,从供应商数量来看,北美的云数据库和DBaaS供应商占据了全球绝对的数量,从而带来了绝对的市场份额优势。在云数据库和DBaaS方面,中国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主要供应商如阿里云、腾讯云等,正在形成独特的中国创新特色。

因而云数据库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也来自公有云头部厂商的发力和带动。早在2019年10月16日,亚马逊将Prime、Alexa和Kindle在内的消费业务彻底关闭了他们使用的最后一个Oracle数据库,将75PB的数据迁移到了AWS云数据库上。此前,这些数据存储在近7500个Oracle数据库中。全球云观察分析指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在云数据库的发展史上代表了从传统数据库迈向云数据库的“分水岭”。

然而,亚马逊并不是唯一抛弃甲骨文Oracle数据库的公司。对于Oracle来说,更悲催的是Salesforce也从关键业务系统中干掉了Oracle数据库软件,Salesforce自己开发了一个用于客户管理的内部数据库。

当然,在云数据库方面,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有着不同的发展基因。估计是看到了云数据库整体市场的发展潜力,就在2020年底的12月24日,腾讯云正式将原有的TDSQL、TBase、CynosDB三大产品线统一为“腾讯云企业级分布式数据库TDSQL”。整合成一个品牌,确实好过多品牌的推广,任何用户再用心也难以记住一个云数据库领域的无数多个品牌,公有云的服务产品实例实在是太多,就算公有云厂商自身销售都不一定全部记清楚,更何况用户了。

作为国内最早推出云数据库的厂商之一,阿里云已经形成了完整布局。包括了: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库生态工具和云数据库专属集群五大产品板块,这也得益于阿里云自生态如淘宝、天猫等云数据库应用,以及外生态的不断丰富。如POLARDB在2019年就实现每个节点100TB,让跨区域、跨共享区的复杂度降低。

2020年11月Gartner公布2020年度全球云数据库魔力象限,AWS、微软、谷歌、甲骨文、IBM、SAP、Teradata和阿里云位列全球数据库第一阵营“领导者象限”。2020年10月28日,阿里云正式发布云原生内存数据库Tair企业级Redis服务,该系列包含两种产品形态:持久内存型和容量存储型。

在中国市场上阿里云、腾讯云等相继针对金融等行业用户,推进了云数据库的成功落地,特别是在银行用户中,目前中国的云数据库部署并不鲜见了。这也顺应了来自亚马逊、Salesforce等全球化替代传统数据库Oracle的一股大趋势。全球云观察分析指出,在云数据库领域的持续创新和技术应用演进,加上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市场和潜力,必然在后面5年的发展中,中国的云数据库有望获得更高速的发展。

既然如此,那么以Oracle、IBM、微软为代表三大传统商业数据库厂商在全球市场或中国市场是不是全线败退了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公有云厂商提供的分布式、分析型、云原生等多引擎融合的云数据库产品及服务,一方面覆盖了企业用户在云计算进程中的业务应用性能弹性与扩展性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也对有志于数字化转型比较彻底的行业用户,提供了在底层基础软件层面的丰富选择。毕竟数据库属于基础软件,需要相应的生态软件厂商、硬件厂商匹配的成熟体系,而传统数据库厂商发展了多年,在这个方面有着长期的积累,这是公有云厂商发展云数据库业务针对to B行业领域短板。

不过,公有云厂商却是抓住了企业上云的刚需,将云数据库逐渐推广开来,开拓进取的机会也有了。在金融行业领域,这是传统数据库厂商的金饭碗,必然会成为大家擦枪走火的首要阵地。

对于公有云厂商AWS、阿里云等而言,云数据库的征战也才刚刚开始;对于Oracle、IBM、微软传统数据库业务而言,保卫领地,一年两年是肯定解决不了战斗,也很难分出胜负,依托自身转向云数据库领域的推陈出新,不断阻击对手的蚕食将会成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战争”等胜负有待长期关注。

云数据库到底香不香,再过5年定见分晓。

 

政务云、金融云

从国内外的政务云、金融云发展来看,在政务云领域的项目规模持续处于比较大、持续时间长的情况。

6. 政务云、金融云发展备受瞩目,成为全球云计算行业两支重要推动力量

比如针对美国国防部百亿美元的“JEDI云项目”,从2018年3月到2019年10月25日,最初参与竞争的包括亚马逊、微软、IBM、甲骨文和谷歌,后来谷歌主动退出竞标,IBM、甲骨文被迫出局,然后剩下亚马逊与微软同时抢夺这个大型云计算合同,来回长时间的拉锯战,最终花落微软。不过“JEDI云项目”的持续时间是10年。

资料显示,奥地利、丹麦、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西班牙和英国等国属于发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较好的国家,其中,奥地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已经基本落地了政府云(G-Cloud)也就是国人常说的政务云,基于公有云与私有云的混合云方式构建。由此,也带来了在政务云领域的蓬勃发展趋势。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在2020年10月17日正式宣布“欧洲云”项目“Gaia-X”将于2021年初进入市场投入运营,“欧洲云”得到了27个欧盟国家中25个国家的支持。不过,该欧洲云的大项目招来了亚马逊和微软的抨击。目前来看,欧洲的公有云市场还是政务云市场,主要还是由亚马逊、微软、IBM、谷歌和甲骨文所把持,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虽然也参与其中有所发展,但实际的市场份额并不多。

中国的众多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动辄上亿元,甚至数亿元。比如2020年12月24日,湖南省长沙县大数据中心发布长沙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2021-2025年)招标信息,计划投资4亿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持续时间是5年。

在政务云领域,中国市场上参与的云厂商还是比较多,比如来自公有云领域的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子云、华为云、紫光云、浪潮云、UCloud、百度智能云、金山云、京东智联云等;来自行业整体方案商的神州数码、华胜天成、太极股份等;来自IT综合供应商的中科曙光、中兴通讯、烽火科技等;来自运营商领域的移动云、中国联通、电信天翼云等。

因为参与者众多,共同成为了中国政务云市场的发展推手。每个供应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竞争模式和特点,都能在政务云市场获得自己的发发展机会,从而也为政务云的整体技术创新和运营创新带来了非常丰富的支持。

不过,在中国政务云市场上,能够基于一个安全体系构建云,更能赢得用户的关注。如中国电子云基于“PKS”安全体系,实现了“本质安全+过程安全”的全覆盖,从而获得完整、有效、可靠的全栈云原生安全体系。况且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中国电子“PK”体系自主创新成果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可见,自主技术的贡献,越来越被业界和政务云用户所看重。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电子云并非封闭在PKS体系内,而是以PKS为核心特色,硬件上支持X86架构、异构计算的架构,软件上与合作伙伴广泛适配,兼容商业软件、开源软件。在保证安全体系管控有效的同时,保持了开放开源的对接能力。

对于政务云领域而言,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首要强调的自然是以安全为先。

中国电子云具备安全核心、安全架构、安全服务,采用了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的“PK”体系,并加入“S-Security”立体防护的安全可信链。筑牢自主核心安全技术的基础和底座,成为中国电子云的突出特点。

并在在针对安全方面,中国电子云的做法非常细致彻底,不仅采用CPU内置可信技术,而且采用内存内置物理防护技术,同时实现了终端统一安全中心和云端统一安全管控,从而带来了政企客户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安全有效保障。

或许还有人还是对政务云、金融云等行业云首要强调安全依然有所疑问。事实上,从各种应用场景发展与云计算发展结合来看,无论是5G,还是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其与场景的结合,必然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包括从边缘到中心到云到算力支撑。随着计算能力的持续增长,安全将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无论是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还是对于国家安全,只有更安全的技术才能够支撑信息化的发展。这便是如中国电子云等政务云、金融云供应商,一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并且要从芯片、终端、基础软件等多个层面出发,实现安全可靠的体系构建。

为此,中国电子云针对通用处理器层,通过内置“主动免疫”可信技术,将各类安全功能与计算紧密融合。针对内存存储控制器层,通过可信审计将访问控制和各种内存信号融合起来,实现内存访问和安全隔离有机融合。针对操作系统层,将负责应用的用户态和负责系统运行的内核态通过密码技术分隔开,防止病毒越权访问。

况且安全的体现构建不仅在于硬件软件本身的安全可控,更在于人员的整体配合和实战演练。为此,“PKS”立体安全防护体系经受住了来自120余支战队约153万次的攻击演练,无一成功突破。并且中国电子云还通过了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组织发起的可信云评估考核,顺利获得可信云服务评估认证,这是对中国电子云基于 “PKS”可信安全体系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目前,中国电子云已成功承建四川遂宁政务云、武汉华中产业云、国家管网集团专属云平台等项目,并服务于大部分中国电子现代数字城市业务已落地城市。同时,中国电子云也在助力“数字CEC”建设,推动“数字CEC”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

随着新基建趋势的加深,在中国云计算行业中,政务云、金融云行业上云成为两支重要的云力量,影响并带动教育云、交通云、应急云等等领域,助推百行百业走向数字化新时代。

政务云供应商在云计算安全领域的强大支持,再次为云计算打上“安全可靠”得到了实在的落地,而不只是停留在PPT层面。有了整体安全体系的成熟与完善,自然促使政务云、金融云成为了云计算行业非常重要的两支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纵观全球的政务云、金融云的发展,无不将安全看作了不可或缺的首要元素,从而让政务云、金融云也进一步丰富了全球云计算市场,提振了用户对于云计算供应商的整体信心与认同。

 

“四驾马车”

从2019年到现在,这四个词屡见不鲜,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7.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化“四驾马车”互为影响加深

为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会经常性地同时出现在诸多文章、媒体报道之中呢?

原因很简单,这四者之间存在着互为促进互为影响互为联动的密切关系。

互为促进在于,云计算已经被当作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基座,甚至物联网也需要基于云计算来构建从边缘到中心到云的架构。这就是为什么云计算总会被多数人提及,企业上云也成为了当今的潮流。

云计算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算,基于算力的开放,大数据挖掘的价值就更容易彰显出来,然而其间需要更高效精准的算法与智能,洞察大数据价值带来更优化的决策,随着边缘端的兴起,在算力上不仅需要构建边缘计算更强的平台,也需要将边缘计算与数据中心有所有机关联与结合,边缘数据最终要流动到数据中心成为大数据的源头之一。

诸如当前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家庭智能终端、视频监控系统等领域,都成为行业发展的热门。

况且边缘端的算力更需要AI加持,智能终端也就兴起了。将数据存储与算力聚焦在边缘端,减轻数据中心压力,为边缘云带来更有价值的数据。

与此同时,大数据又成为了AI人工智能的基座,没有大数据的支撑,AI不管是做深度学习,还是做机器学习,都将成为无本之木。

可见,每一环的成功都离不开其他环的借力。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数字化进程中的“四驾马车”。

无论是北美,还是欧洲,还是亚洲,或者是中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这四大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越快,那么必然会驱使数字化的速度就越迅猛。

就当前数字化发展情况来看,IDC预测,到2021年,至少50%的全球GDP将会是数字化的,中国数字经济的比重将超过55%。

然而全球云观察分析认为,到2021年,将会七成以上的全球GDP是数字化的,而中国数字经济的比重也将超过70%。

原因很简单,各位可以参考一下第一个话题“COVID-19新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加速全球企业云化进程”。来自IT供应商、集成商、软件开发商、云厂商等组成全球数字化供应的大队伍,共同构建百行千业所需要的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生态,并由此带来更多的创新、转型与进步。

进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改变着我们可以看见的一切。

来源:全球云观察

上一篇: 无

微信关注

获取更多技术咨询